当前位置: 我的钢铁网  >  铁矿石  >  主编视角 > 正文

Mysteel解读:钢厂铁矿石低库存策略的利弊

钢厂铁矿石低库存策略的利弊

核心观点

利: 钢厂利润、未来需求下滑的环境下,降低库存,灵活采购,有助于钢厂控制成本。

弊:一旦需求没有如预期下滑,个体最优解与群体最优解形成悖论,低库存的现实可能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下加剧阶段性的铁矿石价格波动,反而提高了行业整体的采购成本。

前言

2023年第四季度,尽管有钢厂盈利率下降到历史低位,但铁矿石价格一路扶摇直上,截止11月24日,青岛港澳粉62%指数134.85美元/干吨,较8月中旬低点上涨了30.9%。经历了2021年铁矿石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后, 钢厂大多数开始在原料端采取低库存策略,钢厂降本增效的策略原本是为了应对需求放缓和利润下滑的大环境,但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247钢厂口径的铁矿石库存,21年冬储高点11758万吨,比前一年减少近700万吨,22年冬储高点比前一年减少了约1400万吨;我们模拟的2018年至今的钢厂综合毛利,年均利润分别为716/323/216/529/138/-31元/吨。

现实似乎在告诫人们,每一种策略都有行业发展阶段的背景,没有一种策略是万能的,原料低库存有利有弊,低库存策略仅属于战术层面,千万不能上升到战略层面的高度,市场参与者需要及时的动态调整才不会陷入被动,以至于处处落入对手的包围圈。本文试图浅析钢厂采购策略变化的前因后果,以及利弊分析,期待帮助钢厂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低库存策略与港口库存

目前国内铁矿石期货品种沉淀的资金体量超过了有色金属资金的总和,这里面不排除一些资金恶意炒作,但冷静下来想,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铁矿石之所以被资金盯上,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人遇到问题就甩锅是最大的本能,但并不会解决问题,反而只会让人看到弱点并加以利用。

我们在与市场相关人士的交流中发现,供需盈缺(库存)是被关注的最核心指标,当价格大幅波动的时候,市场会想一个问题,库存未来会如何变化,如果有大幅的增量,则看空,如果没有,则认为价格的矛盾难以化解。事实上,这也是经济学原理最浅显的一个道理,即,如果供给相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时候,则往往需要价格的弹性来改变供需关系才能达到新的平衡点。港口库存按权益大体可以划分为钢厂所有、贸易商所有、矿山所有。当钢厂采取了低库存策略后,港口库存相关的部分就会经常保持在低位水平。


 

低库存策略的前因后果

(1)钢铁产能地域分布变化

 

上图可以看到,沿海8个省市区的铁水产量从2015年的41653万吨增加到了2022年的50571万吨,增加了近1亿吨;而同期内陆的铁水产量则从27488万吨增加了约7300万吨。尽管我们这里将沿海省市区的铁水产量近似替代了沿海钢厂铁水产量,但大体的趋势是一致的,不妨碍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将钢厂建在沿海将显著的改善钢厂的原料运输成本,一些沿海钢厂,甚至建设有自用码头,将铁矿石和焦煤焦炭用皮带传送机输送到厂内,运输距离一般都在5公里以内,这一成本优势显然是内陆钢厂所无法媲美的。运距的缩短,使得低库存的管理学更加深入企业的日常经营。

(2)钢厂利润下滑,强化财务管理

会计学上,一家正常经营的企业其应收账款越低、应付账款越多说明这家企业面对上下游具备更强的议价能力,形成所谓的“护城河”。笔者记得在大学学管理学的时候,老师就热情洋溢的介绍了日本丰田汽车和戴尔的零库存管理,对其推崇备至。然后,工作多年后才发现,零库存管理只适用于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定的行业。对于国内钢铁行业而言,80%的铁矿石依赖进口,除个别钢厂有一定的权益矿之外,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护城河”存在。而且原料端时常面临矿山罢工或者雨季飓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供给干扰,从澳大利亚和巴西发运到中国沿海港口的海运周期分别在2周和5周左右。而钢厂自身的连续性生产对于控制成本更具有特别的意义。显然,无论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不可能做到零库存管理,这也意味着与之近似的低库存策略,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到将风险等级降低。

当一家钢厂采取低库存策略,对于单一这一家钢厂来说是最优解;而当所有沿海沿江钢厂都采取了低库存策略后,产业链生产环节的矛盾无疑被放大。比如,钢厂不看好未来行情,减少了美元货的采购,而事后发现订单持稳,于是大规模在港口采购现货,反而导致了铁矿石价格在短期内出现较大波动。或者在钢厂利润不好的时候出于成本控制的角度,钢厂采购一船17万吨的某固定品种铁矿石,很难一次性消化完毕,于是根据订单情况分批次在港口采购现货,这样的好处虽然避免了大批量购买美元货而下游订单跟不上的风险,但同时也可能会承受铁矿石价格在短期内剧烈波动的风险。

(3)2021年海漂货大甩卖


 

2021年7月到10月,国内钢厂经历了一大波的海漂库存大甩卖。因为疫情所在的2020年,国内铁水产量达到了8.87亿吨的历史高位,钢厂担忧来年供给紧张而增加了美元货的采购,但随之而来的是铁水产量在年中开始大幅下降;钢厂与贸易商在这一轮大甩卖中伴随着铁矿价格下行,青岛港澳粉62%指数从最高的220美元下跌到最低时候跌破了90美元,意味着原料成本的极端损失达到了130美元/吨。自此之后,钢厂的库存几乎再也没有超过历史同期水平,钢厂厂内库存和港口库存都不断下行。

(4)钢厂兼并,边际定价权让渡

近几年,随着行业兼并的推进,钢厂CR10从2015年的34.5%提高到了目前的43%,按道理,钢厂产能扩张,高炉大型化都应该增加更多的长协资源采购,但部分调研数据显示,大型钢厂反而增加了在港口的现货采购规模。过去的铁矿石贸易生态环境是,大中型钢厂以一级市场美元货采购为主,只有小型钢厂因为拿不到更合适的长协资源,比如一条cape船就17万吨,基本是单一品种的铁矿石,小型钢厂显然一口吃不下,所以小型钢厂以港口采购现货为主反而可以灵活搭配各种炉料,进而造成一种结果,最终小钢厂的港口采购影响了大钢厂的长协价。


 

然而,当更多的钢厂采取了低库存策略后,大型钢厂增加在港口现货采购就成为必然的结果,叠加为小钢厂配矿的小型贸易商因为多方面原因几乎不能进入大型钢厂的采购名单;在港口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无疑是加剧了短期的铁矿石价格行情波动,港口价格又带动着长协价继续往上涨,形成一个价格正反馈循环。现在的信息流动几乎是透明的,希望矿山看不到大型钢厂在港口以更高的价格采购显然是不可能的。

(5)带头大哥消失,各自为战

在铁矿石贸易环节,价格风险主要由“贸易商、钢厂”两方承担,不可能做到所有人都不用承担风险,而矿山会根据贸易商与钢厂达成的成交价格判断铁矿石供需的强弱变化制定其认为的合理价格,如果矿山认为价格偏低,则可能调整产量进而改变供需关系。自2017年矿山结束上一轮产能扩张之后,四大矿山基本放弃了增产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策略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股东利益。这意味着四大矿山自2018年以来,基本会根据全球,尤其中国的钢铁需求反向制定来年的铁矿石产量计划,使得我们看到,最近这几年,四大矿山的绝对增量十分有限,基本就是“刚刚好”地满足中国的铁矿石需求。所以,近几年,矿山的风险是相对较小的。

在矿山眼中,钢厂代表着刚性需求,贸易商并非最终端,其销售是一对多,不存在刚性需求,因此贸易商相对钢厂对矿山的议价权更高。近几年,传统小贸易商在剧烈波动中难以抵抗风险,快速退出这个市场,行业集中度提高。与此同时,也有新进入的以期现结合的方式介入的小贸易商,这类新进入的贸易商大多具备金融背景,并在衍生品市场辅以一定的头寸,市场一直在猜测这股新势力的崛起是否加剧了市场价格波动,其实是值得观察的。另一方面,传统的类似JNK等超大体量的贸易商因为各种原因在不断收缩,这些变化意味着买方风向标消失,在与矿山的谈判中逐步失去议价能力。最后,类似RGL这样的超大体量贸易商在一级市场采购后几乎全部落地在港口现货上,且很少有套期保值锁定头寸,贸易商自身承担价格风险,当行情剧烈变化的时候,其变现的果断会加大抛压,进而给钢厂带来机会。

结论——因时因地制宜

沿江沿海建厂大大降低了钢厂的物流成本,这个战略定位是非常睿智的,但就采购角度而言,物流优势只是提供了战术优势,并未从根本改变战略环境。低库存策略对单独一家钢厂来说,看起来可以优化财务成本,但个体的最优选择与群体的最优选择形成悖论,最终囚徒困境难解。

现在的钢铁行业信息透明,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生态环境。长远看,中国对钢铁需求见顶后的下降过程是缓慢的,在基石计划落地前,在废钢消费起来前,铁矿石库存是钢厂与矿山谈判的底牌,选择低库存或增加库存或需要因时因地制宜。

资讯编辑:陈冠因 021-26096501
资讯监督:肖薇 021-66896733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