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古籍中找矿的故事

2012-08-23 09:48 来源: 我的钢铁网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不乏记载,或流传在民间的故事。特别如地名之类,往往能反映出古人在这里开过什么样的矿。

例如湖北大冶铁山,果然名不虚传,整座山都是高品位的铁矿石,从铁山开始,1952年以后,经过大力勘探,在地下发现更大的铁矿,为武汉钢铁公司提供了数以千万吨的铁矿原料。

以铜字命名的地名更多,如江西德兴铜厂、安徽铜陵铜官山、湖北大冶铜录山、山西中条山铜矿峪,南京附近的铜井、铜山等等。这些地方,确实都是铜的产地,并且自古以来就已开采,但由于古代采矿技术与打洞条件的限制,往往只能开采表面露头不深的小部分铜矿,无法向地下纵深处延伸。现在,我们就在这些古老铜矿或废弃不开的老矿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地质调查、勘探,都扩大了它们的储量或矿区的范围,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就在这些铜字辈的地方,如今建立起规模可观的铜矿山。

有些地名,非铜非铁,却有其它金属矿字眼,例如甘肃白银市,原名白银厂,50年代勘探后发现,当地是一处颇具规模的黄铁矿型铜矿。老百姓为何称为白银?不叫铜呢?原来,这种类型的铜矿床表面确实存在一些银矿。比如祁连山地区的一些铜矿,一般每吨也含银几克、几十克、几百克不等,当达到100克以上的,够银矿的工业品位,可成为银矿山了。也许最早从这种黄铁矿型的铜矿表面上先认识银,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湖南新化锡矿山,也是个以矿命名的,早在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当地居民就发现矿了,由于当时不认识锑,而且锑与锡的外貌特征又很像,于是就叫起锡矿山了。直到近代,经地质学家纠正,才知道这里是世界上储藏锑矿最丰富的矿山,素有“世界锑都”之称,但旧有的锡矿山之名却留下了。

当我们注意这些老矿区的遗址时,往往还能看到古代开采的痕迹,如冶炼以后的炉渣,废弃的矿石堆。古人冶炼技术不高,含矿量稍低的矿石都无法提取干净。用现在的科技水平看,这些废渣,废石身上往往还能发现“高品位”的矿石呢!例如刚刚提到过的江西德兴的班岩铜矿,开采历史恐怕已经有1000多年了,而山坡上的老矿硐有好几处,“废渣”、“废石”堆上到处都是有用的矿石。从1954年开始,地质队在这里工作,连续几年的勘探,终于探明这是一处属于大型的铜矿山,现在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铜矿基地。

就拿德兴铜矿来说,当地不仅可见“废渣、废石”之类的自然证据,而且当地的县志上还有详细的记载:唐、宋以来就有人在此采铜和提炼硫磺的记录。德兴铜厂祝家的《祝氏宗谱》中也记载有:“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采铜颇盛”之语。清代人顾祖禹所作的《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记述:“铜山(即铜厂)在德兴东北三十里,唐置铜场处。山麓有胆泉,亦曰铜泉,土人汲以浸染,数日,辄类朽木,刮其屑锻炼成铜”。如果用现代科技语言将这段文字加以注释:胆泉者,即含有硫酸铜的泉水,乡民们用硫酸铜溶液浸铁而刮取铜粉的方法,实质上是应用简单的化学上的置换方法提取铜。我们的祖先,是多么聪明并富有首创精神。

北京附近,有一个地质队在那里找寻铁矿,辛辛苦苦地找了好几年,而且也动用了钻机,结果还是没有找到像样的矿体,领导决定撤离,另找地方。而有些地质队员仔细地研究了当地的地质条件,认为还有希望,只是打钻的部位没有选准的缘故。正在踌躇之际,他们想到古籍,于是找来当地的县志及其它有关的古书,详细地翻阅了资料,最后认为,应把钻机搬到“古矿区”去钻,果然在地下深处打出优质厚层的矿体,使地质队又安定下来,扎寨勘探、找到新的矿体所在地。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