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找矿:走进春天里——党的十六大以来地质找矿工作综述

2012-08-15 09:02 来源: 国土资源部网站 查看历史数据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强地质工作的种种举措,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地质找矿工作大步前进。

十年来,从《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的实施,从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的累累硕果到摸清我国矿产资源家底的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稳步推进,从我国20个重点成矿区带的确立到47片整装勘查区捷报频传,从“海洋六号”驶向深海大洋探宝到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这十年,我国地质找矿工作飞速前进,更好地融入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十年,更是地质找矿成果井喷般涌现的十年。

我国地质找矿,正在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历史使命下,昂首走进新的春天。

新世纪,呼唤加强地质找矿工作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这一要求,正是基于我国当时资源供应情况提出的。

新世纪初,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一段时期我国矿产品供应相对宽松的局面,仿佛一夜之间被打破,不但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矿产品供给吃紧,就连许多普通或大宗矿产,也开始供不应求。资源约束替代资本约束,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后,地勘单位百万大军大部分实行属地管理,国家对地勘的投入也从中央财政划转各省(区、市),而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投入的八成都用在了地勘单位的人员成本上,真正用于找矿的投入少之又少。

2002年,全国政协调研组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25种主要金属矿产所在的415座大中型矿山,因保有储量趋于枯竭而关闭及存在不同程度危机的矿山,已经占到50%。其主要原因,仍然是勘查投入不足。

在我国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与资源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地质找矿工作开始了有针对性的专项投入:设立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质找矿投入的不足固体矿产勘查开始走出低谷,公益性地质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始为社会认同。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从总体上看,我国地质工作体制不顺、活力不足、投入不够、功能不强和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由此导致的地质找矿成果不明显、不突出、不足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迫切呼唤地质工作大发展和地质找矿大突破。

2006年1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发布,像一声春雷震响在共和国上空,预示着我国地质找矿事业迎来新的春天。

在《决定》中,加强地质工作被定义为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和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决定》特别提出,要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的重大突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

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层面首次提出找矿重大突破的要求。

立足国内,实现找矿突破,保障矿产资源供给,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春风拂过处,寒冰速消融

在落实《决定》的工作中,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明确提出,要“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地质找矿工作要部署到重要成矿区带和重大地质问题区块;要“点面结合、区域展开,产学研紧密结合,多目标、多手段、多技术综合部署”地质找矿。

国土资源部即明确了未来地质找矿突破的重大部署加强勘查16个重点矿种、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13个大型煤炭基地和16个重点金属成矿区带(后增加至20个),以期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稳定和提高国内矿产资源供应能力。

与此同时,困扰中国地质找矿的勘查资金投入和收益分配、勘查市场建设、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等,也紧锣密鼓地进入国土资源部的议事日程:

要健全中央和省级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以此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要开展全国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远景调查与潜力评价工作,以此摸清资源家底并科学规划我国的矿产勘查与开发;要加大大调查重要成果的社会共享程度,以此吸引商业性勘查资本的进入并降低其风险;要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企业等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质勘查的机制……

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在公益性与商业性矿产勘查之间,增加了过渡与拉动的新的重要环节,其采用的市场方式出让并将矿业权所得收入按比例分成的市场化运作,实现基金的滚动发展,为一度萎靡的勘查市场注入了强心剂。各省随即效仿,纷纷设立省级地勘基金。

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土资源部对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业权使用费等政策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分成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和矿业权价款等收益,更多地投入到了矿产资源勘查中。

十年间,中国地质勘查投入的引擎在不断发力:地质大调查和地方公益性地质投入从每年几亿元,到十几亿元,再到几十亿甚至超过百亿元。

十年间,国土资源部在培育勘查市场下足了气力:一系列文件和通知的出台,深化了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全国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在逐步建立健全;利用各种手段培育矿产资源勘查资本市场,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勘查开采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矿业权、矿产储量评估机制,矿业权评估师、矿产储量评估师制度,注册地质师执业准入资格制度等一步步推进。

一块块制约找矿突破的寒冰,在春风劲吹下,迅速消融。

大讨论催生地质找矿新机制

在地质找矿单一国家投入的格局被打破后,找矿突破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机制来实现。

在这个大背景下,在徐绍史部长的倡导下,国土资源部发动了全国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意在梳理总结影响和制约地质找矿突破的焦点难题。一年多的“大讨论”之后,公益性、商业性地质工作如何有效衔接;在矿产资源配置全球化和国内矿业权配置市场化背景下,国有地勘队伍如何有效参与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竞争;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地勘单位如何得到政府合理政策扶持与引导;矿产开发热之时,如何防止垄断矿业权等问题,逐一被梳理出来,并逐步找到解决的办法。

徐绍史部长提出了“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矿产勘查和地勘基金有机衔接,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地勘队伍改革协调配合”的找矿新机制原则。

于是,在北京与许多省会城市,国土资源部与各省区签订协议,开启了部省合作推进找矿突破的新模式。

在安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和中国五矿集团,在庐枞地区展开了合作,成功创造了全国闻名的泥河模式。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的转化问题和商业性矿产勘查投入的跟进问题,为短时间取得找矿突破创造了条件传统模式下需要8年时间才能完成的普查、详查、勘查工作,泥河铁矿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提交了一个特大铁矿。

在河南,省地矿局提出了整合勘查模式,在资源要素上实现了大整合,运行机制上搭建了大平台,组织形式上实行了大会战。值得一提的是,省地矿局成立了15个地勘单位参与的全资国有性质的豫矿公司,并与中国五矿集团、河南煤气化集团等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战略投资关系,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大平台的勘查投入新机制。

在新疆,国土资源部与新疆合作实施的“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及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即358项目),举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之力,加快新疆地质勘查进程,积极推进整装勘查,引进大企业、形成大投入,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接替基地。

一个个成功的模式,一个个有影响力的找矿发现,让新时期地质找矿坚定了新机制的方向。

2010年4月26日,《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发布。以“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为核心的地质找矿新机制,为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搭建了一个凝心聚力的大平台。

在这个大平台上,各投资主体、参与主体在地质找矿大格局中都找到自己的定位公益性地质工作开展前期调查评价,商业性矿产勘查加快进入找矿主角,地勘基金用来分解风险、政策调控。

在这个大平台上,政府、企业、地勘单位、矿业企业,以及各种社会资本,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动性。汇聚了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的地质找矿新机制,为地质找矿突破奠定了新制度框架。

找矿成果,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在中国地质找矿事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与发展道路的同时,一系列找矿成果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300余处,大宗紧缺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铁矿、铜矿等战略资源储量持续增长。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发现固体矿产地近2500个,其中大型以上规模约450个,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6亿吨,天然气3万亿立方米,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380亿吨,铁矿71亿吨,铜1656万吨,铅锌3345万吨,铝土矿5.1亿吨,金2226吨。在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煤、铁、铜、铝、铅锌和金等大多数大宗重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仍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煤增长了26%,铜增长了19%,铝土矿21%,铁9%,铅23%,金33%。同时,我国分别在南海海域深部、青海省祁连山(600720,股吧)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在世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领域位居前列。

国土资源部相继启动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矿业权实地核查等工作,发现一批重要找矿潜力区,系统分析、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全面掌握了矿产资源潜力、利用现状和管理现状,对于科学评价我国矿产资源潜力、满足国家层面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找矿新机制下的地质勘查市场投资活跃。找矿投入从国家单一投入到财政投入与商业投资,投资比例由“十五”时期的“七三开”变为现在的“三七开”,基本形成了以社会资金为主的多元化地质找矿投资格局。地质勘查年总投入已经突破1000亿元,中央、地方两级地勘基金总规模已达130多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世界多个国家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三大石油公司、武钢、中钢、五矿、中铝、中国有色、江西铜业(600362,股吧)等成为“走出去”的主要力量,民营企业、地质勘查单位也在国际矿业领域崭露头角。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让春天永驻

在工业化、城镇化完成之前,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仍将日益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供给能力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还需要中国地质找矿进一步推进。而加快找矿突破、立足国内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正是中国地质找矿努力的方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接续区”。

12年的大地调成果,让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正在提高,地质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地质找矿新机制探索初见成效,以社会资金为主的矿产勘查投入连年大幅增长,地质找矿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基本形成……这一切表明,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时机已经成熟。

国土资源部提出了地质找矿“358”目标,即“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格局”。

国务院适时出台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更是把这一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以石油、天然气、铀、铁、铜、铝、钾盐等重要矿产为重点,开展主要含油气盆地、重点成矿区带地质找矿工作,力争用8~10年的时间新建一批矿产勘查开发基地,重塑全国矿产勘查开发格局,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1年3月2日,全国设立首批47片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整装勘查区,神州大地上,地质找矿的号角嘹亮,山谷的风又一次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中国地质找矿走在春天里。更多的更大的地质找矿突破,向我们走来。



[更多详细数据,请使用钢联数据]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